|
“地图炮”由来已久,为什么就那么嘴钱要攻击他人?时间:2020-04-10 要说地图,泡芝麻大点的事情都可以成为由头,让地图炮说开就开。比如休假出国旅游,可能会被某个外国友人指着鼻子说“嗓门大,不讲文明,不守规则”,可这明明是你第一次出国呀,看来即使我们努力改变,有些标签一旦被贴上一时半会儿也撕不下来。不过为什么天南地北的人都喜欢开地图炮呢?要说这事还得从老祖宗说起。 很久很久以前,为了让本族人更好的繁衍生存,大家都需要练就一秒,识别外族人的技能——贴标签。通过“标签”本族人能对陌生人有一个快速粗略的认知,比如“东边的人都不好惹”,从而大大降低生存的风险。后来这种求生存的基因就被保留了下来,当然这种标签也不可能是百分百正确的语言习俗等差异增加了不同地区的人互相理解的难度,导致有些标签越来越离谱,大家对彼此的误解越来越深。 “地图炮”满地开花,不过地图炮也不完全是误解和无知的锅,高大上的“文明”才是真正的幕后大佬。地图炮说到底是一种“高度自我认同并排斥异己”的行为,同一区域或领域的人,因为生活习性价值观等相对一致,自我认同感比较强,对那些不一样的人会因为利益关系而产生排斥感。直接说就是“圈内报团”。比如在诸子寓言中,楚国人自相矛盾画蛇添足;郑国人买椟还珠,郑人还履;宋国人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总之本地人绝顶聪明,又蠢又坏的永远是外地人,把他们全都炮轰走,一个也别想跑! 这种同类化或代表制在文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充分的内部凝聚力和较高的对外警惕性,能够让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国家更加稳定团结,共同抵御外来侵犯。除了上文提到的《诸子寓言》,在先秦时期,周朝人也喜欢给各地外族取代号什么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没有一个好词语读读,叫自己“华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带头开启地图炮,多次将东夷和华夏对比,说人家落后又不懂礼貌。 日本也曾在《日本风景论》中炮轰过中国风景,说中国风景单调,日本山清水秀,还讲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的。虽然说寻求自我认同感是好事,但这不应该成为攻击他人的理由,更不应该借此侵犯到他人的权益。不同人有不同的圈子,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还是不要妄加评论,毕竟地土炮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会伤及无辜己所不欲,请君勿施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