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人在旅途 >>生活实录 >> 赤日炎炎的戈壁滩上的血色衣冠
详细内容

赤日炎炎的戈壁滩上的血色衣冠

时间:2020-02-24     作者:血色衣冠【原创】   阅读

     火焰山北纬42度以上地球唯一的火炉,梵风热浪、寸草不生,但就在它的南麓脚下遗留了一个近200公顷,名为高昌的古城和10平方公里以上的墓群,茫茫荒漠这里的王国如何生存并发展到了这样的规模。

     公元601年吐鲁番的高昌国经历了一场比王朝更替更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原本麹氏高昌国第七任国王麹乾固病殁,王子麹伯雅继位,然而老国王尸骨未寒却发生了悖反伦理的逼宫事件。许多文献曾有这样的记载,坚死,子伯雅立,其大母本突厥可汗女,其父死,突厥令依其俗,纳突厥可汗女。突厥可汗是指达头可汗,他曾将女儿嫁给麹乾固以结和亲,在麹乾固死后,突厥逼令其子麹伯雅娶母后为王妃。这本是突厥的婚嫁习俗,但对于汉人而言则属于大逆不道的行径。突厥的逼宫将麹伯雅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是屈从还是抗争,麹伯雅内心十分的矛盾,他当然王国一直以来在多方势力挟持中立国求生的过去。

1.jpg

     公元460年柔然汗国在攻灭盘踞在高昌城的北凉流亡政权后,扶持汉人阚伯周建立高昌国。公元499年,从金城,也就是如今的甘肃兰州迁来的麹嘉被任为高昌王,此后140多年,高昌出现了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汉人政权,历史上称作为麹氏高昌,四代政权享国最久。而麹氏高昌始终是一个以汉文化为基的政权。《周书》《北史》中都曾记载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但日常交往皆是胡语。高昌国四周草原民族游牧文化环绕,但它的内部则是以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社会科学》上以化生物为题刊登了一幅来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伏羲女娲绢画图,绢画图中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构图奇特,极富神秘色彩。至,吐鲁番出土的伏羲女娲图被刊布不下30幅。早在西汉时期,画像石墓就刻有伏羲女娲的人面蛇身形,到了东汉时期又十分盛行。相同的伏羲女娲图出现在高昌,又出现在中原各地,这里面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些图又蕴含了什么意义呢?《山海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据传说华胥国的一位姑娘在雷泽游玩的时候由于好奇踩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因而受孕生下伏羲,雷泽的脚印正是书中所写的雷神所留下,所以伏羲遗传了父亲的龙身,在后期流传中,演化为蛇身,两神半人半蛇的造型折射出远古人类对蛇的崇拜。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北地的一些汉人为了躲避战乱穿过河西走廊避难到碛外的高昌国,同时也带来了丧葬文化习俗。这些伏羲女娲画所包含的意义和中原的完全一致,传达出阴阳交合繁衍后代的深刻蕴含,也正表明中原文明在高昌的传承、交融和扩展。

1.jpg

      这是一个卜天寿的12岁男孩的家庭作业,上面清晰的恭录了《论语郑氏注》全文,同样出自于阿斯塔那古墓。它透露出1300多年前这个地区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汉文化得以广泛推行,也就是说,无论麹伯雅还是在他身前的那些高昌国国王们内心一直坚守着一份对中原文化的信念。但是在草原强权的环伺之下,历任高昌国国王审时度势后都明白,一个孤悬碛外的小国想要维持政权就必须俯仰于这些强大的辫发民族。麹伯雅自小就感受了太多碛外之地政亡人息的悲剧,他不得不反复衡量利。史书记载,伯雅不从者久之,突厥逼之,不得已而从,此次逼宫事件成为麹伯雅一生波澜的起点。一时的顺从不能压抑他内心的屈辱,他一面继续维持和突厥等游牧政权的关系,一面却将目光投向了中原王朝。那里尽管远隔千山,却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有着麹伯雅寻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庇护。

1.png

     吐鲁番是新疆著名的歌舞之乡,这里早在隋唐之际就有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高昌乐舞,麹伯雅首先以这样的华姿妙音吸引了中原皇帝的注目。公元609年,隋炀帝巡视西域,高昌国王麹伯雅亲率西域27国国王佩玉披锦,焚香奏乐跪在道旁相迎,场面之壮阔在西域的历史上前所未有。西域之巡后,隋炀帝四海至尊的威仪确实震服八方,小国纷纷派使往长安朝贡。麹伯雅更加别出心裁,他特地遴选了一支高昌乐舞团到京城献演,顿时轰动朝野,倾倒京华,麹伯雅的俯首忠心令隋炀帝大为赞赏。很快隋炀帝亲自设宴款待麹伯雅,把宇文氏册封为华容公主嫁给了麹伯雅。不久隋炀帝又赐封麹伯雅为左光禄大夫,车师太守。此时的麹伯雅踌躇满志带着对中原文化的倾慕,他开始拜师问学,当他日益徜徉于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奥妙无穷中时,一个计划在他心里秘密形成了。本来作为曾来自中原的世家子弟,麹伯雅有着自身的开明和包容,他并不反对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但自接受了中原正统的诗书礼仪的熏陶,他越发倾慕中原博大精深的文化,不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王国。跟随隋炀帝在长安停留短短的时间里,麹伯雅既对那里的繁华铭记于心也对中原内地的衣着打扮钦慕不已。带着无法消除的被突厥逼宫娶母的心理阴影,麹伯雅决定从服饰入手,改革高昌国内的各种带有游牧特征的文化现象。

1.jpg

    先者以国处边荒,境连猛狄,同人无咎,被发左衽,金大隋统御,宇宙平一,普天率土,莫不齐向,孤寂沐浴和风,庶均大化,其庶人以上皆宜解辫削衽。公元163年,麹伯雅开始衣冠发服制度改革。服饰作为一个民族的符号,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恢复华夏衣冠礼制意味着以此来维持高昌和中原之间的文明传承和血脉延续,抵御突厥等族的武力和文化侵袭,只是谁都未能料到一场激变由此酝酿。改革推行未久,隋炀帝东征高丽而导致隋朝衰落,一度被隋灭亡的吐谷浑又已复国。西域的西海、且末、鄯善也纷纷撤郡立国,射匮可汗趁机一统西突厥。麹伯雅解辫削衽的改制本以隋朝的支持为后盾,而此时业已雄霸西域的西突厥射匮可汗和游牧民族已经开始警惕麹伯雅亲近中原,试图摆脱他们的行为。吐鲁番盆地的上空再次风云变幻,麹伯雅的衣冠礼制改革最终因触动了草原游牧政权和国内顽固势力的利益引来他们的报复。麹伯雅最终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史料缺失今天也很难知晓其中的细节,但阿斯塔那古墓发现的文书可以让人窥知一二。1973年阿斯塔那第206号出土的麹伯雅麾下左右大将军张雄和他夫人麹氏的墓志中,记述了张雄将军的生平事迹,也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情况。专家推测,麹伯雅在位期间的年号是延和,而他推行的衣冠礼制改革一年后的公元614年,年号就变成了义和,义和意为友谊和邻邦,因此高昌国很可能发生了一场草原强权插手的政变。麹伯雅被废黜而亡命天涯,张雄率一支部队紧随其后,不难猜测护佑高昌王踏上逃亡之路的张雄对麹伯雅的那份民族文化殉道精神和重重离恨是如何地感同身受,所以他才能舍命护主并同样坚守来自中原的文化道统和血脉传承。

1.jpg

     这是高昌城人心所向的一种力量,也是高昌城在渡尽劫难,历经悲欢离合后重现繁华荣盛融洽祥和的精神所在。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张雄率部反击平定了高昌的政变,麹伯雅终于返国重登王位,由于张雄居功至伟,开始掌管高昌国的军政大权,而在麹伯雅的治理下高昌国恢复了与中原密切交流的关系。新疆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张雄夫妇墓葬时,惊喜的发现了初唐时期人物精品绢画,舞乐屏风六扇和围棋仕女画长卷。张雄的夫人麹氏死后还被中原王朝授予永安太郡君的称号,以表彰张家对国家的贡献。今天再看这些贵夫人的服饰,他们雍容华丽,富丽堂皇,正是隋末唐初中原西域谷民族融合交流的切实证明。高昌王国历史上最稳定时期又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就这样落下了帷幕,这是它作为丝路重镇一生的宿命,也是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国顽强求生的缩影。但是高昌王国的故事注定不会结束,其后不久,唐朝就发兵二十万攻打高昌国,令麹伯雅为恢复华夏礼制所付出的努力付之东流,张雄也最终抑郁而终,赤日炎炎的戈壁滩上,高昌王国的命运究竟如何?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返回顶部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