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人在旅途 >>生活实录 >> 大唐本土高僧玄奘火焰山下结下了一段生死友谊
详细内容

大唐本土高僧玄奘火焰山下结下了一段生死友谊

时间:2020-02-24     作者:高僧玄奘【原创】   阅读

  火焰山烈焰焚身,但行走于古代丝绸之路北线的人都不会错过火焰山下的一个王国高昌,1300多年前,高僧玄奘也与这里结下毕生情谊,只是来时的盛情,回时迎接的却是一片焦土。公元629年,在火焰山南麓的高昌城内疾驰出一队人马,他们是奉国王之令前去邀请一位来自大唐本土的高僧,年仅29岁却已是学识渊博誉满京城的玄奘。吴承恩曾在《西游记》中讲述唐玄奘在去西天取经前,与唐太宗李世民结拜为兄弟,然而事实并分如此,历史上与玄奘结拜的君王并非唐太宗,而是高昌国王。一位是塞外国王,另一位是大唐高僧,却在火焰山下结下了一段生死友谊。

1.jpg

     历史总是在兴衰更迭中前进,信仰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过,早在公元初年前后,印度佛教经阿富汗、安息、大月氏越过葱岭传入于阗、龟兹、疏勒等地后,也传入了高昌地区,这个塞外小国甚至吸引了东晋高僧法显前来传授经文。著名僧人鸠摩罗什也曾向占据中原北方的前秦苻坚进献梵文《大品经》。这些交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佛教最终成为高昌国教,支撑起了高昌人的精神世界。隋末唐初,高昌国进入到麹氏王朝麹伯雅的儿子麹文泰统治时期,他和历代麹氏国王一样都十分尊崇佛法,当他听说有一个来自东土的高僧途径西域,前往西天取经时不由喜出望外,他派出了一个使团前去邀请玄奘,这位闻名遐迩的大唐高僧令他好奇。

1.jpg

     玄奘,本名陈祎,28岁就已享誉大唐,但有敢于中原佛教众多学派分歧造成的混乱萌生了西天天竺求取真经弘扬佛法的念想但西行计划一开始就困难重重。玄奘冒着牢狱之灾的风险悄悄从长安出发后,偷渡出关,本打算直奔西突厥王庭,在取得突厥可汗护照后即可前往印度,但面对高昌国王使团的殷勤相邀只好改变路线先入高昌,这一变化却造就了一段国王和僧人的传奇故事。在高昌故城外城的西南方向至今还残留着一座寺院遗址,其讲经堂、僧房尚在,斑驳的壁画,残损的佛龛依稀重现昔日佛法的兴盛景象。传说高昌王麹文泰当年就在这里安排玄奘讲经说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曾这样记载了当时的情景,高昌王自称弟子,虔敬地说弟子自从听到奘师的尊名就欣喜渴慕,日夜期待与年相见,又得知奘师今晚可以到达,所以特地与后妃等人通宵未睡,在此焚香读经,恭候法驾。当玄奘来到高昌国,麹文泰给予了极高的礼。麹文泰将玄奘奉为上宾拜他为国师,还打算请玄奘长驻。因为此时的高昌国正处在危机之中,在它的北面,彪悍的突厥人控制着西域,高昌国每年都要向可汗上贡,在它的东面,大唐和突厥等游牧民族的战争一触即发,高昌国如何在夹缝中求得生存,需要这位来自大唐的高僧指点迷津,但玄奘已坚定了西行的决心。大王的恩宠,铭感内心,但因有违初心歉难从命请见谅,迫不得已,玄奘使出了绝食的苦肉计誓死要西行取经,麹文泰见状无奈只得放行,但是请玄奘留下来一个月。国王的虔诚终于打动了玄奘,朝夕相处中玄奘和麹文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两人结拜为兄弟。故事后来成了吴承恩《西游记》中唐僧和李世民结为兄弟的原型,并造就了一段佳话世代相传正是这段难能可贵的友谊麹文泰对玄奘取经最终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出发这天,高昌城百姓夹道相送,麹文泰则率领王妃和文武百官直送玄奘到百公里外的交河城依依不舍。两人约定玄奘归来时一定要在高昌国停留三年时间,再为他们讲经说法,普度众生。然而交河城一别后,两人的命运却发生了重大的变故。

1.jpg

      柏孜克里克原为维吾尔语,意为华丽装饰之所,波兹克利克石窟群始凿于麹氏高昌早期,废弃于十三世纪末,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洞窟40余个,保存壁画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新疆古代留存下来的著名佛教遗迹之。相传为了弘扬高昌国的佛法,麹文泰将目光投向了火焰山木头沟的柏孜克里克和吐峪沟,他大兴土木建造了气势恢宏的石窟群。现如今这些地点早已不复当年的繁盛,大量的佛像和壁画经过千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损毁也所剩不多,当依然彰显着当年高昌国时期佛法的隆盛。玄奘告别麹文泰后一路西行,穿越了二十多个国家的疆土,历经艰辛终于到达了佛教圣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他在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里潜心研习佛法十余年,成为声名斐然的一代宗师。公元641年,玄奘决定回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一位弟子问大师走海路还是陆路,玄奘回答称玄奘从支那来,至国西界,有国名高昌,其王明睿乐发,见玄奘来此访道,深生随喜,资给丰厚,愿法师还日想过,情不能违,今者还须北路而去。玄奘本可以沿海路返回大唐,但他惦记着与高昌国王的三年之约,于是从陆路回国。但世事难料,西域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昌王麹文泰已长眠于斯。高昌城繁华落尽,作为一国之君的麹文泰是如何撒手人寰的?在不尽的遗憾中玄奘似乎还看到了任未散尽的硝烟战火。

1.jpg

     焉耆,位于今天新疆的库尔勒市境内和高昌相邻,两国为争夺对过往商队的税收权经常大动干戈,焉耆原本有穿越沙漠直通中原的道路,后来被高昌封闭,迫使焉耆商旅须经高昌入中原。公元632年,焉耆王遣使入唐请求开辟大碛路以便商通,这让麹文泰与唐太宗心存芥蒂。大碛路一通,很多商旅就不必途径高昌,让高昌麹氏王朝损失了大量税收,也危害到了高昌国的经济基础,这让一直秉持亲唐政策的麹文泰有些始料不及,愤懑的情绪也逐渐滋长。与此同时公元639年,西突厥南庭北庭两位首领发生内讧,北庭首领乙毗咄陆可汗获胜,他在巩固政权举起了全面反唐的大旗,随后突厥对扼守咽喉要地的高昌国加强了控制。麹文泰在被突厥的胁迫和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决定推翻先王麹伯雅推行的亲唐国策,走向反唐道路,他联手突厥准备攻打伊洲,焉耆来的使者,他拦截在高昌不让到中原。麹文泰的决定很快遭到朝中元老左卫大将军张雄的反对,当年因麹伯雅因改革触怒了西突厥而引发了政变,张雄舍命护主,帮麹伯雅复位并全力支持他的亲唐国策,但此时的麹文泰一意孤行。两朝护国将军在忧愤中离世,享年五十岁。公元640年,针对麹文泰的一系列敌对行为,李世民向他发出了正式警告。麹文泰在突厥的蛊惑和支持下无视唐太宗的警告,抱着侥幸心理继续对抗大唐王朝,他的过激行为最终让唐太宗忍无可忍,下令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率领大军讨伐高昌国。高昌城顿时人心浮动,一首民谣流传开来,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麹文泰赶紧求助突厥,没想到突厥早弃他不顾率兵逃离,束手无策的麹文泰在惶恐中竟一病死去。继位的王子麹治盛在唐军兵临城下时宣布投降。这个丝绸之路上曾繁盛一时的高昌国被纳入唐朝的直接管理,史称唐西州。

1.jpg

     公元643年,即高昌灭国三年后,玄奘载誉回国,将655部佛经带回大唐并将西行见闻著成闻名于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宗教、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千百年来古写本就多达数十种。1982年在吐峪沟石窟寺发现了一本《大唐西域记》残卷写本,据专家推测该残本距今1300多年。而它之所以传入吐鲁番和玄奘与高昌王室麹氏家族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唐西域记》对异域的记录也确实从离开高昌开始,书中写道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公元664年玄奘圆寂,对于玄奘而言,高昌这座西域小城是他人生辉煌的起点,他的西域故事源于高昌,万里行程终于长安,而早于他二十多年前,他在高昌的故友麹文泰已经离世并且麹文泰的故去不仅是佛法传播的损失更是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国由盛及衰的最后呼号,但是历史不能逆转。昔日高昌城人来车往的繁华和经声钟鸣、佛号高荡的盛景以及金戈铁马、战地狼烟的纷乱早被戈壁荒漠上的流沙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1.jpg

   阿斯塔那古墓固守一隅,而高昌故城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似乎仍在静默中诉说着丝绸之路上这种名城昔日的繁盛和荣耀,还有那碛外游子绵长的乡关之情,它的千年历史就像细细的沙粒藏身于火焰山下的每一个角落。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