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环宇探索 >>自然探索 >> 公元2世纪于阗古国的佛教兴盛历史
详细内容

公元2世纪于阗古国的佛教兴盛历史

时间:2020-02-21     作者:创想休闲【原创】   阅读

 2013年2月,一阵阵车轮声划过特科拉马干沙漠打破了这里无边的沉寂,一支科学考察队进入了塔克拉玛干腹地,对小佛寺,胡杨墩佛寺的发掘说明了公元2世纪于阗古国的佛教已经兴盛,当时的佛教艺术带有明显的犍陀罗艺术风格,这应该是中原佛教文化艺术的源泉,那么于阗古国为何又消失在茫茫黄沙之下,它的文明又是怎样衰落的呢?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这个小村里,清晨第一个热馕出炉,第一扇木门打开,热气腾腾的生活照常开始。麦热木尼萨汗·日介甫和女儿正在忙碌 ,庭院里的瓜苗菜苗要趁着地温没有上来就要浇水,花盆里栽种的小草花儿鲜艳的颜色也能带给沙漠边上的这家人生活的快乐。生活在沙漠边缘并不容易 ,缺水永远是村民们最疼痛的记忆。

2.jpg

    人类必须抗衡住沙漠的侵蚀,因为我们已经退缩很多了,一千多年前铁热克村往西北再推六十公里任然是绿洲,现在仅残存一座荒城,胡杨墩佛教遗址。巫新华和他的队友们正在这里考古发掘。虽然壁画已经残缺不全,可是明显带有犍陀罗艺术风格,这把于阗佛教在中国早期佛教史上的地位凸显了出来。大约公元1世纪 发源于古代印度的佛教翻越葱岭,从高原下行到塔里木盆地,踏上中国的土地,古代于阗国王希望借弘扬佛法以达到凝聚人心,巩固统治的目的,佛法教义首先在王公贵族和上层阶级中扎根,进而深入民间,在当时不仅平民百姓把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交付给佛陀,就连皇帝也把政权的隐固,国家的兴衰系于佛的保佑。古代于阗成了佛教驻足中国的第一站,也成为中原高僧西行求法的“小西天”,这种全新的文化不仅使于阗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盛世佛国,也使它由此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一个奇妙链接点。

3.jpg

    一千六百多年前 ,东晋僧人法显到达于阗古国,他描述的景象是,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法显的记载为解释胡杨墩佛寺的出现提供了依据,古国于阗臣民天天礼佛,日日诵经,当时有名的伽蓝寺就有十四座,像胡杨墩这样规模的佛寺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当时的人们不会想到千年之后这里竟变成了荒漠。长途跋涉,保证骆驼的饮水最重要,在红柳墩下面驮工往往能挖出咸水为骆驼解渴,而甘甜的淡水只有在芦苇的下面才能找到,不仅骆驼可以饮用,人也可以喝,但是在沙漠腹地难得遇到芦苇丛。今天是一个幸运日,前方开道的推土机师傅在找到的芦苇丛下面推出了一片清凉的水塘,驮工们正在制作一种名叫“奎麦齐”的肉饼,这是塔卡拉马干沙漠地区特有的一种古老食物,人们常常用取暖之后的木炭灰烘焙这种肉饼,高热量的肉饼是沙漠中最好的食物。沿着达玛沟水系古河床 考古队员继续由南向北挺进沙漠腹地,一路上红柳丛和骆驼刺逐渐稀疏,取而代之是连绵不绝的高达金字塔沙丘。经过四天的长途跋涉,考古队进入了一片死寂的地带,骆驼开始烦躁不安,亟需补水。在沙漠腹地想要找到芦苇并不容易,绕过巨大的沙墙 远处洼地里似乎隐约有芦苇摇摆,驮工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过去,发现仅是一些芦苇的枯枝,但是枯枝周围却散落着一片片惨白的尸骨。这些显然都是人类的骸骨,从风蚀情况来看年代已经久远。

4.jpg

   这是一片墓地吗?他们是什么人?又为什么会被埋葬在这里?正常情况下,埋葬有如此多尸骨的地方就是一个人类聚集地的墓葬区,洼地两边的土台边,专家们发现了依稀可见的水流冲刷痕迹,这应该是古代河床的位置,它明显高于洼地,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水越来越少,缺水迫使人们离开了此地。但是随着专家们对尸骨的清理,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年代久远,尸骨本来已严重风化,无法提供死因的具体线索。但随着挖掘的深入,更多的疑点又浮现出来了,专家们发现,大多数尸骨并没有安葬在正规的墓棺之内,有点甚至连最简单的裹尸布也没有,况且,这片区域属于沙土地质结构,不是胶泥台地,不适合做埋葬场所,一个人类的公共墓葬区,会选择这样的地方吗?专家们的目光落到了墓地里的陶片上,一般来说 人们会认为尸骸边的陶器都是陪葬品,而专家们调查后认为这里陶片的数量、形态和堆积方式恰恰说明它们不是用来陪葬的,而是正在的生活用品,也就是说这里可能并不是正规的墓葬区,而是日常生活区。大规模的死亡。非正常死亡的婴儿,临时匆忙的掩埋,如果这一切的推论都是正确的话,在这片荒漠,曾经的绿洲一定发生过惨烈的事件。陶片上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而在沙漠地带,沙丘也能发挥出它独特的考古价值,这种推理,把埋葬的时间指向了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那个时候的于阗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据史书记载 ,于阗国建国于公元前232年,大约在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它走到了历史的终点。这时候于阗国和它西边的喀喇汗王朝发生了近40年的战争,最终于阗国战败灭亡,于阗国的疆域和文化被喀喇汗王朝所统治和取代,不难想象在这场持久的战争中会留下多少惨烈的战场,或许对大墓地成因的猜测都不准确,历史还有它不为人知的一面。考古队员们感觉在这里陪葬于阗国走完了它生命的进程,心情既沉重又轻松,因为任何一个历史的终点都将是一个新的历史的开端。

11.jpg

   科考队进入了沙漠的第十天 一座古城的出现让人们欣喜若狂,多日的疲惫一扫而空。这是一座方形古城,拥有四重城墙,内一城墙为胶泥土块结构,内二城墙是红柳枝、胡杨树干和沙土混合而成,内一城和内二城各有一个翁城,第三重城墙是林荫带,最外层城墙和第三重城墙之间有居所遗迹,初步估算古城面积超过十万平方米。根据形制,专家们判定这是一座汉式建筑。在汉以前,古代西域的城郭都为圆形或者椭圆形 。随着西汉政府统一西域后,中原的筑城技术在古代西域受到追捧,方城和瓮城也随之出现在城郭的筑造中。18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2世纪末左右正是东汉时期。考古队员们刚从于阗国的最后岁月中走出来,又走进了它成长初年的城池,宛如时空穿梭一般。这座古城距离今天和田地区策勒县四十多公里。现在被称为斯皮尔古城,那么这座古城和于阗国又是什么关系呢?渠勒国是一个小国,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建立都护府 渠勒国纳入汉朝版图,到公元180年东汉时期于阗国日渐强盛吞并了渠勒国,从此它成为于阗国的一部分。古城的第三重结构最引人注目,它实际上是由两排树木构成的,有经验的驼工辨认出它们是沙枣树 这些枯树至少有三到五米已经埋在黄沙之下,加上裸露在地表的部分,高度可达七八米,这两排沙枣树围绕着古城形成了南北超过八十米,东西超过五十米的半包围结构,这是一段白杨树的树干,上面刻着整齐精美的纹饰,显而易见的是它原本属于某个梁柱的托架,粗壮的残木显示了当时这里殿堂的面积之大 ,也很容易让人们想象这个核心区域可能是衙署或者王府的所在地,这里似乎有着雕梁画栋的富丽和堂皇,能用如此多的木材去建造一座城池。

   说明1800年前,这里林业茂盛,绿洲肥沃,水滋养了绿洲,绿洲培育了文明,文明引导着历史前进的方向,沙漠有侵蚀绿洲的时候,人类也有相互杀伐的时刻。自然和人类既是文明的哺育着,也可能是扼杀文明的凶手。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存?人类之间如何共存?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很多,只是需要我们细心去体会,这一次塔克拉玛干古文明科考活动持续了13天,行程400多公里,科考队相继考察了东汉末期的小佛寺、胡杨墩佛寺遗址、距今1000多年前的大墓地遗址以及东汉时期的斯皮尔古城等,无论是犍陀罗式佛教艺术还是四方形汉式城池,都说明这一地区一直和中原王朝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不记体现在物质生活的交流上,更在文明信仰的交融之中。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seo seo